最新消息

《高雄》城市治理 環團喊要減災不要口水

2019-07-31

〔記者蔡清華/高雄報導〕高雄今年七一九水災和去年八二三水災不只淹水成災,口水淹沒了所有媒體版面,台灣環境教育協會理事長張豐藤表示,極端氣候下的高雄怎樣可以減災,提升城市防洪韌性,才是該認真討論的重點。

  • 七一九水災高市寶珠溝氾濫成災,成藍綠口水戰場。(記者蔡清華攝)

    七一九水災高市寶珠溝氾濫成災,成藍綠口水戰場。(記者蔡清華攝)

清疏下水道是基本功

張豐藤說,清疏下水道本來就是城市治理的基本功,市府每年編預算清疏下水道,並列為最重要的工作,清疏污泥量都有記錄,自誇清疏貶低前朝,只是顯示對市政的不熟悉。

問題是,下水道的防洪設計,通常是以廿年的降雨頻率設計,而極端氣候卻讓降雨動不動就超出廿年的頻率,去年八二三和今年七一九降雨都超過了防洪設計,顯示這些工程已經無法解決極端氣候下的防洪問題。

滯洪池有效減緩淹水

現在的都市開發砍伐森林、填平埤塘,原來延遲洪峰的功能喪失,水災因此層出不窮,現在的本和里滯洪池過去是本和埤,被填平後就開始淹水,謝長廷時代建了滯洪池,發揮相當大的功能,是高雄、甚至全台灣的第一座人工滯洪池。

過去市府在都會區建造了寶業、本安、柴山等滯洪池,都顯著減緩周邊市區淹水情況,獲得市民肯定,原本民眾避之唯恐不及的低窪地區房價會說話。

寶業里里長林煥然說,寶業滯洪池在包括七一九等多次水災中,確實達到調節滯洪的效果,完工前後的比較不用爭辯,里民最清楚。

提升防洪韌性才是王道

張豐藤說,過去大力鼓吹「海綿城市」的李鴻源教授,也是韓市府的治水首席顧問,似乎在這次水災消音了,不知道是捨不得批評韓市長,或是另有考量。

他強調,現在該是治水代替口水的時候了,多一點政策、少一點政治,痛定思痛規劃高雄市成為「海綿城市」,減災和提升城市的韌性,才是治理城市的王道。

google-site-verification=CcQu_S8f-W7r5ucN69A-flkq59knaLllYct3hxsoOlk